安全生产,听上去像是一句老生常谈,但在一个个数字背后,是一次次真实的生命消逝与家庭破碎。马耳他国家统计局(NSO)最新发布的数据,再次将“职场安全”推到了公众视线中央——2025年上半年,仅短短六个月,就有4人因工丧生,1,041人遭遇非致命工伤。数字本身冰冷,但它们映射出的,是关乎制度、行业与人命的热切话题。
冷冰冰的统计,沉甸甸的现实
报告显示,在所有非致命工伤中,背部和脊椎损伤最为常见,占比高达32.7%。其次是表浅伤口、脱臼、扭伤和拉伤。这类伤害看似不致命,但往往伴随着长时间的疼痛、康复治疗和收入损失。
绝大多数受伤者是男性,其中近三分之二是马耳他本国公民,而非欧盟籍工人占比达到28.6%。这意味着,外籍劳工,尤其是在高危岗位的他们,依然承受着不小的职业风险。
行业高危:制造业与建筑业并列“榜首”
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占到非致命工伤的13.9%,稳居事故多发行业前列。紧随其后的是人类健康与社会工作活动行业(122例),以及行政与支持服务行业(114例)。
建筑业的危险性几乎众所周知。2025年5月,一名40岁的巴基斯坦籍工人在Żabbar的建筑工地坠落,不幸成为当年首位建筑行业殒命者;而在2024年,51岁的阿尔巴尼亚籍工人Bari Balla在斯利马一处建筑物屋顶坍塌事故中身亡。无论是坠落、坍塌,还是设备失误,每一次事故的背后,都是一次安全防护的缺失或制度执行的漏洞。
年龄与职业:年轻劳动力也未能幸免
统计显示,25至34岁的劳动者占到了事故总数的近27%,正值壮年的他们,本应是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。许多人从事的是初级工种(elementary occupations)或技工类工作,这些岗位往往伴随着体力消耗大、机械化程度低、工作环境风险高的特点。
有意思的是,近三分之一的受伤者仅休假三天以内便重返工作,但也有17.8%的人因伤缺席21天或更久。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伤害的严重程度,也折射出工人经济压力下的“带伤上岗”现象。
改革之下,悲剧仍在发生
建设改革部长Jonathan Attard在5月事故发生后曾表达“深切遗憾”,并称在已推行行业改革的情况下,再见到这样的悲剧“令人非常失望”。事实上,2022年共有15人因工丧生,2023年降至5人,而2025年上半年已发生4起死亡,这一趋势既显示了改善,也提示改革的任重道远。
尤其是在建筑业,虽然工地安全管理和从业资格审查等政策不断更新,但从施工现场坠落到结构坍塌,事故类型依旧高度集中且致命。监管部门、用人单位和工人个人,三者缺一不可地构成了安全生产的防护网,而这个防护网的任何一个漏洞,都会让生命坠落。
数据背后的思考
这些数字表面上只是“上半年统计”,但其背后是沉重的人生故事——失去至亲的家庭、失去劳动力的个体、以及承受经济和心理双重压力的幸存者。这不仅是劳工权益的问题,更是社会整体安全文化的体现。
当我们讨论GDP增长、产业发展的时候,是否也应该同样关注这些被统计成百分比的“人”?毕竟,任何经济进步都不该以牺牲生命为代价。
从警示到改变
减少工伤和职业病,需要的不仅是一次次事后总结,而是制度执行的常态化和安全意识的内化:
- 强化监管执法:确保安全检查不是流于形式的“走过场”;
- 培训常态化:让安全知识和防护技能成为工人日常的一部分,而不是临时抱佛脚;
- 责任追溯:事故的责任归属必须公开透明、严格追责,才能让制度有威慑力;
- 重视外籍劳工安全:他们同样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,应享有平等的安全保障和培训机会。
愿每一次下班都是平安归家
职场安全,并不仅仅是工地安全帽、机械防护栏和急救包,它更关乎制度落实、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。马耳他上半年的这份工伤数据,是一记警钟,提醒着各方,安全生产绝不是口号,而是需要用汗水与责任去守护的底线。
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被看见,也值得被平安送回家。